诗集古诗网首页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古诗

粤读古诗文《诗经》〈蒹葭〉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、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博士

2021-10-17 07:30:43诗集古诗网首页
  《诗经》十五国风的《秦风》,收录了十首作品,大都是东周时代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的民歌

  《诗经》十五国风的《秦风》,收录了十首作品,大都是东周时代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的民歌。秦地僻处西陲,与戎、狄杂居,环境促使秦人崇武的特质。因此,《秦风》的诗,多反映秦地勇武好鬥、粗犷质樸的民风。可是其中〈蒹葭〉一诗却透发淒婉缠绵、超逸潇洒的情致而别具特色,清代方玉润(1811-1883)《诗经原始》评说:“此诗在《秦风》中,气味绝不相类。以好战乐鬥之邦,忽遇高超远举之作,可谓鹤立鸡群,翛然自异者矣。”

  关於〈蒹葭〉的内容,众说纷纭,有说是讽刺秦襄公的,有说是渴求贤人的,近代学者多说是一首情歌。笔者认为,说是一首情歌,是从民歌的角度切入,这未必真能直寻诗人的原意,但却能避免“穿凿附会”之讥。

  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,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
  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
  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”

  诗篇的第一章,开头以写景起兴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”两句点明时间、地点和景物;在深秋的破晓时分,晚间凝结的霜露依然,眼前尽是青苍的芦苇。诗人在此氛围与色调下,怀念在远水一方的意中人。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,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所怀之人的形象和风度,只写二人相距遥远,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。诗人对意中人的企慕,随之化为行动上的追求,“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”,诗人沿河逆流而上,道路难行,崎岖而漫长,又顺流而下。意中人彷彿在水中的一方,若隐若现,若有若无,可望而不可即。而诗人眼前最真切的,就只有蒹葭苍苍,秋水茫茫!空灵的秋思与惆怅茫然的怀想,互为激荡,构成独特而感人的意境。

  第二章承接首章,换了几个字。“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”,“萋萋”,茂盛貌;“晞”,晒乾的意思。地点、景物不变,时间上稍稍递进。诗一开始时,诗人只看到白露成霜,此刻太阳也许出来了,热力融化霜露,但露水仍停留在芦苇叶上。“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”,“湄”,水和草交接处,指岸边;诗人想像“伊人”原在水的远方,此刻在“水之湄”。诗人要寻找“伊人”,“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”,“道路且跻”的“跻”,升也,这裏因协韵,读作“基”。诗人逆流而上,由於道路险阻,地势渐高而陡(跻),找不到;又再顺流而下,“伊人”彷彿在远方水中高地(坻),若隐若现,若有若无,可望而不可及。

  进入第三章,诗人又换了几个字。“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”,“采采”,(因协韵,读作“始始”),也是茂盛的样子;“已”,止,这裏作“乾”解。诗人看到茂盛的芦苇,时间上儘管推移了一些,可是叶上的露水仍未全乾。诗人接着写:“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”“涘”(音嗣,因协韵,读上声“似”),指水边。诗人的意中人在水的另一边。诗人努力寻找,“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”,逆流而上,道路是曲折迂迴的。“右”(因协韵,读作“以”),郑玄(127-200)解释:“右者,言其迂迴也。”顺流而下,意中人彷彿在远方的水中洲(沚)上,若隐若现,若有若无,可望而不可得。

  前人曾评论读完诗的第一章,兴味已足,接下只是余音而已。但读者的情感,却在这“余音”萦绕中,引起接二连三的共鸣。

  诗中的“伊人”形象,其样貌和服饰诗人没有交代,只通过蒹葭露白、秋水澄明的景致映衬出来,又通过上下求索的执著烘托出来。最终,诗人因阻隔而见不到“伊人”,读者便不能循着诗人找到“伊人”后而一窥究竟。“伊人”的美,就只能从想像中产生。但由於“伊人”的存在,使诗人获得了前行的勇气和坚守的动力,在孤独中找到了最有价值的依附和寄讬。於是在水一方的“伊人”,便使诗人的精神得到寄讬,心灵得以安慰,而生命也得到了昇华,释放出最大的魅力与价值,为人们留下了一种朦胧美感的诗意和热切的爱恋。

  总言之,〈蒹葭〉这首诗,写景则色彩明丽,抒情则委婉曲折,通过对特定情境和时空条件下客观景物的描写,达到了情景交融、互起衬托,以至於产生浑然不可分的艺术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