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集古诗网首页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美文

【美文欣赏】年是民俗 承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

2021-09-11 14:09:08诗集古诗网首页
  按照民间的说法,义犬远去,肥猪拱门——农历猪年近了

  按照民间的说法,义犬远去,肥猪拱门——农历猪年近了。北京的王府井、南京的夫子庙、广州的沙面以及香港的维多利亚港……已经沉浸在年的氛围当中。

  甲骨文中,“年”是五谷丰登的意思。铭金文字的年则指成熟的谷穗。远古时期,过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“天子祈谷于上苍”。可见,中国年是华夏农耕文化的传统记载。想必,远古人类对生态的认知和想象极其丰富活跃,中国的年文化,足以嗅到远古文明的浓烈气息。

  农历新年从腊月二十三的“祭灶”就拉开了帷幕。当天,千家万户都要把“灶神”从上天迎回,无论吃喝,丰沛的供品档次极高,最穷的人家也要买几块糖堵灶神的嘴,应了那句话: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。”普通百姓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,只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。不然,传说中的灶王,怎么可能红遍大江南北、万户千家呢。

  除夕,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,贴对联,贴福字,贴门神,挂灯笼,这风俗已延续了上千年。写福字、贴福字,从宫廷到民间,皆盛此俗。皇帝写福字赠宠臣,谓之“赐福”。福字有五重含义:“一曰寿,二曰富,三曰康宁,四曰攸好德,五曰考终命。”据说,恭王府的管家在贴福字时,一不小心贴倒了,恭亲王本来要责难他,不料,管家机灵善辩,急忙解释道:“福大命大造化大,福到了!”恭亲王转怒为喜。看来,谁都愿意跟幸福绑在一起呀。

  贴门神则更有趣。地域不同,选择各异,门神往往被安插在钟馗、关羽、秦琼或者尉迟恭身上。在河北武强县,农家小院大门上的门神,总是秦琼和尉迟恭,两位门神并非都是握锏举鞭,有的是手挥五弦,或手捧一把地道的小提琴。看来,古老的年俗在市场大潮中嬗变,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有人说,年味越来越淡了,其实不然。年节的隆重、盛大,一如既往,远方游子虽千里万里,都要赶到故乡父母身边吃年夜饭。除夕夜的鞭炮声,恰如鲁迅笔下鲁镇上空的鞭炮声,只是人间已换,喜气犹存。年夜饭比任何时候都丰盛,比如,黄河以北,除去水饺之外,还备时鲜菜肴、美酒与果品等。既然平时“天天过年”,眼下的春节反倒年味更浓了。过去,除夕夜,家家户户守在电视机前欣赏春晚节目;眼下,除了看春晚、守岁,更多的人还要拿着手机发信息,为亲朋拜年祝福。那种尝试新事物的神态,的确韵味十足、颇具情趣。

  除夕和大年初一过后,年节远未落幕。比如,正月初五是“崩穷”,规模依然了得,从凌晨至深夜,炮声连天。所谓“崩穷”,当然是送穷的风俗。类似的民俗,远在隋唐时就很盛行。据彭兆荪《小谟觞馆诗文集》注解的内容记载:“正月五日剪纸为妇人,弃路衢,曰:‘送穷。’行者拾归供奉,曰:‘娶富媳妇归。’”在古代朴素的理念中,认为穷富可以转化,表达了治穷致富的美好愿望。韩愈写过著名的《送穷文》,具体说有五穷:智穷、学穷、文穷、命穷、交穷。中国人崩穷、送穷达千年之久,韩愈说过的五穷,久久地困扰着中国百姓。诗歌里慨叹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无疑,富裕很早就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理想。

  正月十五,堪称年文化最醒目的高潮,谓之“元宵节”,俗始于汉,太尉周勃勘平诸吕之乱,恰在这一天。汉文帝定于正月十五“与民同乐”,岁岁庆祝。是夜,张灯结彩,鱼龙竞舞,万人空巷。皇室也跻身中国最古老的狂欢节。两千多年来,庆元宵节的方式虽有变化,却毫无衰败的势头。

  更有趣的是,北方舞狮,南方舞龙。任何一项活动都是高手如云。除舞狮、舞龙之外,北方太行山区的“拉花”,张家口蔚县的“打树花”,也极富特色,堪称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。

  年是民俗,承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。同时,也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。(王长宗)